手机弹出国庆档票房推送时,我正帮墨尔本的表弟远程调试Netflix。屏幕那头是他焦急的脸:「姐,国内都看上《志愿军》了,我这《浪浪人生》才加载到三分十二秒就卡住——像极了当年高考数学最后一道大题,写了个'解'字就卡壳。」
18.35亿这个数字跳进眼睛的瞬间,我突然想起去年中秋。表弟在家庭群里发来一盘速冻饺子照片,配文:「妈,这饺子煮破了三个,但馅儿是正经猪肉白菜。」姑姑回了个流泪表情,转头给我私信:「他哪会煮饺子啊,在老家连煤气灶都不敢开。」
就像现在,他发来《震耳欲聋》的卡顿截图,画面定格在主角张嘴呐喊的瞬间。「这电影名真应景,」他打字,「我现在的网速才叫震耳欲聋——每次缓冲时的电流声,吵得我头疼。」
我翻着票房榜单,发现《刺杀小说家2》的导演路阳,十年前在多伦多电影节和我们挤过同一家奶茶店。当时他举着珍珠奶茶说:「等哪天我的电影能让你在加拿大零时差看到,就算成功了。」现在他的电影国内卖到2.95亿,表弟却要等三个月后的盗版资源。
最扎心的是看到「国产影片占比98.93%」这行字。表弟去年回国过年时,在机场买了袋糖炒栗子,栗壳上还粘着北京胡同口的灰。他小心翼翼把栗子装进密封罐,说:「带回去慢慢吃,吃到明年国庆。」结果栗子受潮发霉那天,正赶上《731》国内首映。
其实不是非要同步追热点。但当你刷到朋友圈全是《浪浪人生》的台词截图,家族群里表哥用电影片段教育孩子「珍惜当下」,而你点开视频只能看到「该内容所在地区不支持播放」——那种隔阂,比八千公里的物理距离更让人无力。
昨晚表弟突然给我发来段语音,背景是滋滋的电流声:「姐,我刚梦到小时候咱俩逃课去看《泰坦尼克号》,你用校服兜着瓜子,结果放映员是我们班主任...」他顿了顿,「现在想想,那时候嫌影院座椅硬,瓜子嗑得牙疼,可至少能完整看完一部电影啊。」
挂掉语音后,我盯着票房报告最后的「5007万观影人次」。这数字里应该有不少和表弟一样的游子,只是他们用特殊方式实现了「同步观影」。就像我姑妈总在视频时说:「你表弟那边网络不好,但妈给他剧透《志愿军》结局时,他笑得比在国内还大声。」
PC端:
移动端: